温家宝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全文如下: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详见昨日本报A18版)
在一个为尊者讳、为官者讳的社会中,温家宝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或从实事求是,或从社会的一面镜子,或从学界“护短”等角度进行了评价。这,当然都是合理的,谈不上过度阐释或者说“吹捧”,相反,总理致歉和舆论的互动,在笔者看来,是社会的一件幸事。
从总理致歉中我们不难看到,总理自我纠正错误和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在一个理性的、正常的社会中,这本应是常态,是自然之举,不因为你是总理或者普通公众而有所不同,否则,就违背了常识。
毫无疑问,总理为社会作出了表率,更为各级官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就笔者的观点,更愿意看到各级官员与总理的互动:敢于承认错误,愿意接受监督,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前进和公共理性的滋长,也由此击碎以往那种陈腐的政治洁癖。
放大视野,已经有不少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开始迈出了接受监督的步伐。这些当然都是可喜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对错误的遮掩,如以“集体决策”为名逃避责任;是各级官员对监督的无视甚至打击,如各种“诽谤”案的出现等。
勇于承认错误和敢于接受监督并没有完全成为官员们的自觉行为,相比之下,公共话语场中的“总理致歉”就有了多种可以进行审视的价值。马克思早在巴黎公社时期就指出,要使政府工作人员成为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必须使他们总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毛泽东也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各级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不但要敢于面对错误,更应接受人民广泛的批评,如果对人民批评政府及公务员的行为加以惩罚,那是绝对错误的。特别是对各级政府官员来说,对此最好的反应就是接受监督,容忍监督可能带来的伤害和监督的可能不准确性。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官员越是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接受监督,就越能证明一个社会的理性程度。如果这样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社会是一个常态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公共理性的社会。推及开来,公共话语场中的“总理致歉”就是常态的折射。
既然世上没有完人,我们也没有理由苛求官员的“无瑕”,只要官员愿意接受监督和承认错误,未尝不是一个好官员。
|
编辑: 魏湘 | [发表评论] |
|
| | 黄河评论:公务员对政府满意度最高不大正常 2009-10-14 | | 黄河评论:跟总理学习“认真”品质 2009-10-14 | | 黄河评论:百富榜“年有新人出”未必是好事 2009-10-14 | | 黄河评论:严于履责才能避免被“忽悠” 2009-10-13 | | 黄河评论:是谁让小学与古迹对垒? 2009-10-13 | | 黄河评论:“科研能力世界第五”是自欺欺人 2009-10-13 | | 黄河评论:警惕再造“传统”的数字迷失 2009-10-13 | | 黄河评论:彩民隐私与公众监督应在博弈中平衡 2009-10-12 | | 黄河评论:重构制度之网遏制开发商的囤地野心 2009-10-12 | | 黄河评论:预约挂号引入中介须因势利导 2009-10-12 |
| |
|
(本文来源:西部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