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方塘乡是宁国市的一个产茶乡,这里山势高,空气清新,至今还没有一家工厂,茶叶质量好。茶叶是这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前,散落在大山之中的农户,搭间小屋、支个锅灶,一家一户地采制茶叶,然后用麻袋装着,到几十里以外的宁国市区去卖,有时一天也卖不出多少。1997年,乡政府注册了“天思”牌野兰香,并在中国国际茶会上拿到了金奖。但获奖归获奖,茶叶品牌没有真正打出去,价格依然如旧。好的每斤只能卖到50元左右,粗茶干脆十几元一斤,还抵不上工夫钱。
陈志平原来是搞房地产的,乡政府的办公楼由他承建,一来二去,和乡政府就熟了。2003年,乡政府向陈志平提出了一个想法:把“天思野兰香”这块牌子卖给他,让他去经营。当时陈志平也没有多想,只觉得接下来,可以另做一个产业,于是就买了下来。接手以后,这位房地产的小老板才发现,这只是进了一个门槛,随后要做的事太多了。但陈志平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的事就把它做好。很快,他不再干房地产了,一门心思专搞茶叶。
他最先做的事是,成立了天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也就是办起了一个茶叶加工厂。随后牵头成立了茶叶协会,几乎全乡大一点的产茶户都加入进来,共有200多名成员。但不久他就发现,协会也就是开开会,他讲的话,会员可听可不听,会员的茶叶不卖给公司,也没有办法。
二
陈志平意识到,这个松散的协会意义不大,必须组建利益紧密的共同体——合作社。2006年,天思农特产品产销合作社成立,老陈任社长,48家茶园面积较大、管理较好的产茶户,成为首批会员,共有5000亩茶园。这也是我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情况不一样了,大家成了“一家人”,新品种引了进来,新技术推广普及,在茶园里实行“五统一”。
后方基地稳固了。这时,在公司埋头制茶几年的陈志平抬起头来:最重要的事,是要走出去,打响“天思”品牌,才有出路。
这以后,他所有的精力便集中于主攻外部市场。这个清瘦、精干的身影频繁出入在省内外各种活动的场合,徽商大会、中博会、上海茶博会、安徽茶博会、安徽茶叶论坛等,“天思”公司无一例外成为协办方,几乎所有大一点的活动,都不放过。更不用说,连续五年参加省和市举办的上海农展会。经常的情景是,在活动的餐桌上,陈志平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以真诚热切的口吻,推荐着他的“天思野兰香”。——当然,赠送的茶叶礼品已经先期送到了他们的手上。每一次活动,茶叶礼品都要送出一二百盒,上万元。但老陈和他的合作社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值得的,是打响品牌付出的必要成本。这几年,仅宣传推介的费用,已经付出几百万元之多。
当然,茶叶的上好质量,是最大的底气。几年中,“天思”野兰香频频获奖。去年,绿茶系列在上海茶博会上获得国际金奖,乌龙茶系列在世界茶博会上获国际名茶金奖,还有其他奖项。
三
前方,市场上逐渐打响品牌;后方,效应随之显现。从2006年以后,“天思野兰香”的身价不断看涨:2006年,100元/斤;2007年,130元/斤;2008年,150元/斤;今年是160元/斤。在锁定的苏浙沪市场上,“天思野兰香”作为中高档礼品,已经小有名气,每斤能卖到800元—1000元。水涨船高,如今方塘乡这一带的茶叶价格也今非昔比了。
而作为会员的茶农们,是最大的收益者。现在,只要将采摘的鲜叶交到合作社就行了。而鲜叶的价格,近几年每年增加20%以上,每斤鲜叶最高能卖到40元,差不多就是以前每斤茶叶的价格。
最近,陈志平到北京出了一趟差,又弄出了大动静。成为“广盛园华夏特产”安徽馆的唯一代理商,这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全国名特产品在北京市的总汇中心。天思公司层层过关中标,这意味着,今后来自安徽的农特产品,全部由天思公司来运作。这不仅仅让“天思野兰香”登陆北京有了“桥头堡”,对于宁国甚至宣城市的各种农特产品走向北京,打出品牌,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在宁国市陈志平也没有闲着,正忙着与一位浙江的客商接洽,建一个品茶休闲会馆,让“天思野兰香”的香气飘得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