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星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老区开发与保护工作,将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开拓创新意识作为党委、政府文化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积极挖掘当地有影响的布朗族传统文化......
"十二五"期间,是墨江县景星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景星乡将全力打造"古茶之乡、布朗之乡、文化老区、革命老区"四张名片,推进"妙曼普洱"建设。
一、打造百年古茶之乡。据史料记载,1937年,墨江爱国人士李子忠就在景星乡新华村开发茶园,创办了邦晓茶厂,并在昆明设立了茶叶销售点,产品远销国外,打造了景星茶叶品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造就了景星品质上好的茶叶。至今保留的老茶园近5000余亩30余万株。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园改造与保护,建设完成生态茶园14720亩,成立景星老树茶开发与保护协会,会员达2000多人,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5个,发展茶企业3家,年生产、加工普洱茶、名优绿茶、红茶等各类茶叶近80多吨,实现产量418吨,产值800余万元,茶产业成为促进全乡经济增长,农业增效的一项优势产业。
二、打造布朗之乡。布朗族是上世纪中叶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人口9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地区,景星是墨江县布朗族最为聚集的地区,共涉及3个村57个村民小组497户2558人。"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壮大布朗族的政策。景星乡紧紧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项目的重大机遇期,立足乡情,科学规划,累计投入各项建设资金2370余万元,先后在正龙、山碧、太和三个布朗族聚居村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项目,使布朗族村寨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不断改善,基本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高度重视布朗族聚居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布朗文化的传承和挖掘,连续三年布朗族适龄儿童送到县城布朗班免费就读,制作具有景星乡布朗族文化特色的手机彩铃,在全乡干部职工中广泛使用,在全乡布朗族较为集中的太和村挖墨自然村建设具有布朗文化气息的布朗山寨牌坊、民族团结示范碑、布朗文化广场,使布朗山乡的文化精髓得到有效挖掘和传承,有力提升了布朗山乡良好形象,促进布朗族村寨健康、和谐发展。
三、打造文化老区。景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早在乾隆年间(1736年)就私人创办了墨江县第二所学校"涵德义学",1970年,创办了景星茶叶中学,1972年成立墨江第三中学。为使景星文化、景星精神不断发扬和传承,培养出了许多有文化、技术人才,对墨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景星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老区开发与保护工作,将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开拓创新意识作为党委、政府文化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积极挖掘当地有影响的布朗族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古老的歌舞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每年乡党、委政府均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举办农民体育运动会和文艺晚会,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宣传积极向上、热情奔放、求实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庆祝节日、歌颂党恩、宣传政策、鼓舞人心,让现场观看节目的近百名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激发全乡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近年来,先后投入50多万元新建景星牌坊,投入100多万元修复了"涵德义学"、墨江三中遗址。在景星乡街道、正龙村街道制作具有布朗族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路灯广告50条,制作通新公路沿线各类广告牌共20余块,制作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壁画50 余块,制作大型广告6条,在每个乡村路口和部分村组路口建造了20余块石头路标。注重公益性、商业性与民族文化、茶文化相结合,全面推进小集镇建设,着力打造具有人文气息和突出绿色生态的新景星。
四、打造革命老区。景星乡在解放初期就有地下党活动,1950年发生在景星乡官厅村的官厅之战,官厅战役俘敌是第八军一个建制较完整的教导师,有敌师长李桢干,参谋长、政训处长等3名将官,上校以上团职军官11名,少尉以上军官380多名,士兵700多名,共1100多名,缴获各种武器近千件。为了使官厅之战打造成为革命精神传承地基地,县、乡高度重视,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先后投入3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500米的水泥台阶,官厅战役纪念碑,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精神传承地基地。近年来,投入110万元实施革命老区项目,为全乡11个村配备了喇叭、音响、功放机、红色经典光碟等,开展了以"读红书、唱红歌、体验红色生活、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使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得到较大改善,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优良的革命传统得到发扬,革命老区在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正逐步向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的新时期新农村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