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绿江大桥夜景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27日电:丹东是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是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是中国也是亚洲唯一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海港、高速公路的城市。
坐拥两港 背靠腹地
港口是丹东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作为东北东部城市群最近的出海口,丹东港目前已与5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国内港口直接通航。未来五年内,丹东港将以每年增加8个5万到20万吨级泊位的速度跨越式发展,泊位数将由现在的26个提升到60个左右,吞吐能力由现在的6000万吨提升到1.5亿吨。
大孤山经济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丹东与大连的连接枢纽,在“举全省之力打造”的大背景下,又一个大港脱颖而出。2010年11月24日,丹东市政府与大连港集团合作开发大孤山经济区海洋红港区项目签约仪式在丹东山上宾馆隆重举行,它标志着丹东沿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丹东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迈出了崭新的一步。未来的亿吨大港——海洋红港将成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大通道。
丹东肩负着东北东部地区乃至东北亚走向世界“大通道”的重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丹东积极加强与省内外的经贸交流,通过“窗口”牵动“腹地”,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向西,丹东积极融入大连核心圈,逐步建立与大连区域互补产业链条关联度高的产业结构。2010年9月,大连和丹东签署两市金融合作备忘录,拉开了大连领航丹东,区域金融合作升级的序幕。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大连银行正式落户丹东,为丹东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与东北东部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向东,通过加强东北东部区域经济联合和物流融合,丹东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作用,携手大连及东北东部11市(州),初步构建了东北东部(12+1)区域合作新框架。
丹东迎来
“高铁经济时代”
“十二五”时期,丹东拥有诸多发展优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沈阳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东北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区域合作势头强劲。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陆续投入使用,东北东部铁路、丹通高速公路、丹海高速公路将在两年内正式通车,届时东北东部沿线12个市(州)与丹东连成一线,经济发展腹地不断向东北东部延伸扩大,将成为东北东部广阔腹地的新出海通道。建设中的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正在全速推进,丹东即将迎来“高铁经济时代”,与沈阳、大连共同构成金三角,融入同城化的“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这也意味着一个集海、陆、空于一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凭借这一发展优势,丹东将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大磁场”。
东北振兴 沿海开放
把握两大历史机遇
“十二五”期间,丹东将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两大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全面提升全市开放水平,成为辽宁及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未来五年丹东的发展目标是,全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增长37%,累计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6%,累计达到5000亿元。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十二五”期间,丹东将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到2015年,丹东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此外,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在继续大力吸引韩国、日本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对丹东扩大投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欧盟、北美等发达经济体对丹东的投资。全面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加大产业集群招商、园区招商力度,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吴建军
(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