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忙的锦州港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27日电:锦州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开放城市,也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港口城市。锦州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国家命名为“新兴工业城市”,创造了21项“中国第一”的工业产品。
渤海早报:市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锦州作为辽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请您谈一谈“十二五”时期锦州市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都是怎样的?
刘洋:近年来,锦州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确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这为我们更好谋划“十二五”,在更高层次上制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富裕和谐的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积极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依托锦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锦州港核心战略资源,加快锦州港- 珠恩嘎达布其-乔巴山铁路大通道的建设,促进锦州港与腹地地区互动发展,把锦州港建设成为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以及蒙古国乃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便捷的进出海口,打造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把锦州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特大型港口城市、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光伏产业之都。“十二五”末期,锦州综合经济实力稳定进入辽宁“第一方阵”,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目标。
渤海早报: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锦州市“十二五”时期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那么想请您谈一下市政府在实现这一目标上有哪些具体安排?
刘洋:要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实现富民强市的期盼和愿望,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个根本要素。为了全面实现锦州综合经济实力稳定进入辽宁“第一方阵”,我们具体步骤采取“两步走”的安排,第一步是在2011—2012年,实现或超额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三年倍增”计划。第二步是在2013—2015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230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50: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6%和17%。
渤海早报:锦州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锦州沿海经济带是如何谋划发展的,具体建设情况怎样?
刘洋: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锦州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总体求,确定的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总体发展思路:提升核心,即进一步提升扩展锦州港作为核心战略资源的功能,建设完善老港区,规划开发龙栖湾新港区,打造双亿吨大港。优化主轴,优化发展老城区——松山新区——龙栖湾新区主轴,服务带动沿海经济提档升级。壮大组团,壮大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四大组团,使之成为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开发园区,开发建设庞河产业园区、沟帮子产业园区、七里河产业园区,整体融入锦州湾,实现港城区互动发展新格局。
我们始终坚持以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锦州港、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五大板块”开发建设,努力形成组团开发、横向连接、互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新格局。滨海新区2010年获批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龙栖湾新区于去年获批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石油化纤与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以及临港保税加工和物流业,正着力打造光伏和石化纺织双千亿产业基地。大有经济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重点发展航天航空新材料、健康食品、物流仓储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建业经济区是锦州湾机场规划所在地,重点发展现代航空物流产业。2011年沿海经济带各重点园区计划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362个,总投资154.97亿元,年内有望全部实现“七通一平”标准,为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高创业
(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