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博物院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27日电: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唐以来,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浓墨重彩 补齐“短板”
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居住地。宜居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呼和浩特“十二五”规划为城市更加宜居作出了注脚,展望“十二五”,一个更加宜居、更加靓丽、更加便捷的呼和浩特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将重点向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向更加注重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转变。改善人居、补齐“短板”是呼和浩特未来城市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按照城市建设“填平补齐、完善提高”的要求,呼和浩特将分3个板块推进城市改造建设。第一板块为通道街、大南大北街以西至西二环,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补齐短板;第二板块为通道街、大南大北街以东至东二环,主要任务是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第三板块为东二环以东“一街五区”,主要任务是拓展空间、打造新区。
大手笔描绘精彩开局
在下大力气改造旧城区的同时,呼和浩特在“十二五”期间还将打造“一街五区”新区新面貌。按照新区发展规划,呼和浩特将高标准改造和建设新华大街东延伸段,加快东客站交通枢纽区、如意总部基地、空港物流区、高职园区和滨河新区建设,努力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在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品位方面,将围绕历史文化区、商业中心区、文化体育中心区、行政金融会展中心区的功能布局,加大配套建设力度,着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规划建设游泳馆、科技馆、演艺中心、图书馆、文化宫等城市功能性载体。
按照规划,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呼和浩特市今年要新建、改造道路200公里、桥梁20座、改造小街巷100条。加强环卫设施建设,重点完成东郊垃圾厂搬迁改造工程,新建垃圾转运站20座。新建、改造城市供排水管网481.4公里。加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造建设12个热源厂,拆并整合小锅炉房100座,并对部分区域二级热力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新增车辆100台,新增和延长公交线路80公里,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同时还将加强燃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路桥、环卫、水务、供热、燃气、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构建“一核双圈”
实现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不断提升,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城郊扩散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呼和浩特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突出了新战略:“一核双圈”。
“一核”是指二环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双圈”是指以5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以50公里为半径的半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城镇圈,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在提高城市核心区发展水平的同时,呼和浩特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旗县所在地和农村等基层,把广大农村地区人口收缩转移到适宜人居的“一核双圈”范围内,将全市各类要素集中到适宜生产发展的“一核双圈”范围内,使城镇圈真正成为经济圈尤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圈成为城镇圈尤其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支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将深入实施“一核双圈一体化”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同时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大城乡统筹建设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呼和浩特。
(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