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抄”众生相
写文章的人最烦碰上文抄公。我就有过这样的一次遭遇,明明看到自己的大作“问世”了,可是伸长了脖子等也不见稿费汇来,鼓起勇气向报社打电话一问,编辑说早汇出了,汇给某地一个笔名叫“张香玉”的作者了。你说这事伤不伤脑筋。
我遇到的是绝妙的抄家,他把别人的文章拿来,一字不改,甚至连原作者的名字都不变,再“帮”你投出去发表,但是最后那文章的“银子”却没有寄给作者,而是直接进到了他抄家的“账户”,为什么?因为抄家只在你文章的尾巴上移花接木地换上了他家的联系方式和姓名,而把原作者的真实姓名当成了他的笔名,这样,抄公把文章发表后,原作者空落一大名,“银子”却悄然跑到抄公的口袋去了。
文偷的文抄方式还有“拿来主义”,赤裸裸地把你的文章“照单全收”,把作者张三改为他李四,然后再投出去发表,这是一种最弱智抑或是最懒惰的文偷,因为风险太大,很容易被捉,故这种文偷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为了应对风险,许多“业内”人士逐步变得聪明一点了,不惜花费一点时间对窃来的文章进行一些伪装,改头换面,将题目和文中的地点人物等另换一个名称,迷惑你一下,让粗心的作者一时看不出来。这种手段也只能得逞一时,但仍然有不小的风险,因为许多细心的作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无论别人给他改变成什么发饰或打扮,他仍然一眼就能认出来,所以这种抄家现在也日渐稀少了。
为了更隐秘地工作,不少抄家纷纷换代升级,发展到只偷文“心”了,就是只偷你的文章的思想,语言则自己花点力气加工一下,外壳是他的,“心”却是你的,这样,像是换了一种外包装,让你一时拿不出明显的文抄证据,此做法也能欺骗部分编辑和读者,让他们搞不清到底谁是谁非。“偷心”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却安全了许多,故许多抄家能够屡屡得逞。不过近年许多精明的作者仍能抓住不少文抄的尾巴,将其曝光于众,所以有些抄家,又想出新招,以对付那些“精明”的作者。
近闻一时评文抄公,时常在网上冒充报社编辑,发布约稿信息,以高额的“稿费”标准,诱骗善良的作者投稿,然后,把骗得的同题材的众多文稿,综合加工,博采众长,整理成自己的“高水准”的文字,然后堂而皇之地拿出去发表,如此一来,每一个作者不仅说不出口,甚至赞叹这家伙思想敏锐,考虑周全,比自己高出一招。这种抄家,是抄众家之长,发自己文章,有点像过去一些头头,自己本事平平,却善于总结,开会时让大家先发言,然后综合大家意见,自己作精彩总结,博得大家的掌声。
我有时想,这些文抄公又想出名,又不苦练内功,今天抄这个,明天抄那个,老这样抄袭下去,自己的写作水平什么时候才能提高呢?可是转而一想,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幼稚,文抄公的专业就是抄袭,他需要提高的是抄袭的水平,而不是写作的水平,他若果真钻研起写作来,那他的方向反而搞偏了,那他反而出不了“作品”了,更收不到什么稿费了,事实上,今天的文抄公抄袭的真正目的,就是奔着那一点微薄的稿费而来的。说到底,还是钱作的怪。 (张香玉)
(本文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